2025年被网友戏称为博士学历贬值元年。
因为教育部门2023年底新增博士点的效果显现。很多理工农医类高校开启第三批、第四批、甚至第五批的补录工作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6月-7月,补录的高校超过50所,其中很多是知名的985、C9。
这在我国50年的博士招生历史上极为罕见。
教育部门数据显示,2024年博士招生计划超过17万,与2017年相比翻倍,2025年全国在读的博士生总数是61.25万。
但是,博士生数量增加,就业岗位增长并未同步,特别是在北上广深等高等教育资源集中的区域已经出现饱和,博士生面临更严格的筛选和更少的职位空缺。有数据显示,2024年博士应届毕业生获得工作机会的比例下降,双非高校的博士生能拿到offer的比例不足一半,与前一年相比下降了12个百分点。
过去博士毕业进入高校是水到渠成。现在呢?很多985、211除了卡是不是名校博士学位外,还要看第一学历。即便进入双非高校、职业院校,要拿到有编制的指标也不容易,竞争异常激烈。2025年上半年,杭州一所二本高校招聘3名博士,结果有150多位博士报名,报录比超过50比1。
展开剩余81%所以,小红书上网友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“学历贬值下,还要继续读博吗?”
其实,这是个伪命题。试问,历朝历代,哪个朝代不是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。从整体劳动力市场来看,博士研究生仍是小众群体,占比不到万分之8。
在特定领域和岗位上,高学历人才依然非常宝贵。例如目前博士学位在高校依旧是硬通货,没有博士学位哪怕通过关系进去,也没有编制。因为教育部规定,专科升本科,博士生占比必须达到15%,所以很多大专院校依旧在不遗余力网罗博士。
对于北上广深来说,只有博士才能称得上人才。拿北京来说吧,对于应届博士生积分落户可多加12分,对于不超过35周岁的全日制应届博士可以申请计划单列落户。杭州呢,被认定为高层次人才的博士,最高可享受125万的生活补贴。再如深圳对新引进的35岁(含)以下博士人才生活补贴标准为10万元/人。
虽说博士在逐年增多,就业没有那么容易。但是,只要博士自己降低一下身段,向下与硕士和本科学士竞争绝对是降维打击。不是博士没了价值,只是相对以前价值有所降低,仅此而已。
所以,对于普通人而言,只要条件允许,提升学历是一笔只赚不亏的买卖。当前大部分博士不是找不到工作,而是找不到自己最心仪的工作罢了。
论就业起点?很多高校都要求应聘者是博士起步!你是硕士,对不起,哪怕是清北复交人,哪怕是剑桥哈佛,没有资格!所以,双非的博士面对清北的本硕,也是轻松卷起。
论收入水平?博士学位是学位金字塔的塔尖,是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标配。分住房、给安家费,给科研启动资金是常态,起始年薪当然也比本硕要高好几个层次。
论人脉资源?与博导朝夕相处了四五年,博导资源就是你的资源,包括你的同门师兄师妹,同级的校友,都是你人生的跳板与贵人。毕业之后,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,发文章,争取科研项目都可以彼此照顾一下。
论眼界开阔?在读博期间,无论是参与博导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是企业的横向课题,都是在积累科研能力。4年博士毕业,看待事物的眼界、视野与高度,自然与本硕毕业生不可同日而语。
而且,书到用时方恨少。无论社会如何发展,对知识的探索,对人才的需求肯定是不断增加的。我们无法预判未来会发生什么,唯一能做的就是持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,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,给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加筹码。
面对学历贬值,勇敢上车,做一个弄潮儿是强者应有的风范。嘲笑知识贬值、嘲笑博士贬值,最后只会被社会所嘲笑。
所以,各位不能纠结,也不用纠结,抓紧时间上车是王道。
你知道吗?很多985、211博士招生中已经不需要英语四六级成绩。
你知道吗?2025年很多连续好几年都落榜的同学,已经上了岸,因为博士大扩招,博导想招几个招几个,只要科研项目支撑得住。个别院士大牛所招的博士生竟然只有4级+2篇普刊。
你知道吗?理、工、农、医等高校有的博导2025年一口气招了5个博士,而2023年之前,不少高校的博导为了抢一个学生,不惜与同组的博导反目为仇,或者几个博导轮流招生。
4年过后,你会发现你周围的博士一下子冒出了很多。
很多网友担心没有博导资源,因为已经远离学术圈;还有网友担心考上了无法毕业,因为很多高校动不动就延毕。更多网友半信半疑,因为担心自己没有南大核心、SCI论文,无法达到博导的要求。
只能说,你远离学术圈太久了,根本博导关心什么!
因为博导不看重你的科研论文,只看你从事的领域是否涉及一线技术,是否参与过科技项目?是否在航天、航空、航海、芯片、国防科技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行业作出过实践成果?近五年是否主持过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?
因为专业博士不看重课程学分。一共也就4-5门课,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周末上课或者晚上上课,授课形式也包括网络授课,还融合案例教学、专业实习、真实情境实践,教材融合真实项目。但凡说无法上课,无法修学分的都是对专业博士的误解,根本不懂什么是专业博士!
因为专业博士与博导的关系是业务合作。博导巴不得你顺利毕业,这样实践成果才可以产业化落地,博导也可以分一杯羹。
事实上,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从源头就完全分开了,“分类入学、分类培养、分类答辩”,只要你是块料,在一线工作,有想法,有创新,就完全能够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。
一句话,专业博士完全以面试为主,完全以一线实践为主,完全适合在职同学就读。
当然,要想考上博士,最应该做的就是联系导师。
道理很简单,因为考博士是非标准化的产品,既没有国家的统一考试,也没有固定的考试分数,录取基本以审核材料为主,以面试为主。
如果博导对你的专业理论基础、实践能力、科研能力、已获成果、综合素质等不认可的话,哪怕你材料审核排第一,也可能在面试的时候被淘汰。所以,而要想大概率或者确定性被大学录取,你必须事先要得到博导的认可。
事实上,任何国家的博士培养都是采取师承制,说白了就是师傅带徒弟。如果博导与你无法对上脾气,或者博导不愿意指导你,你将来大概率是无法毕业的。因为一旦读博士以后,你今后要学的课程是很少的,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博导的指导下做调研、发论文,可以说博士与博导是深度捆绑。
所以,如果考生事先没和导师联系,所报专业没有招生名额,那就是陪跑。导师对考生的申请材料不认可,初审将无法通过,也就失去了参加复试的机会。如果面试环节过不了导师这一关,不可能被录取!
因此,提前联系导师,可以准确选定报考专业和意向导师,更能深入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、课题需求以及对博士生的期望,从而有针对性地准备申请材料和面试内容。同时,考生也可以向导师展示自己的研究兴趣、专业背景和未来的研究计划,争取获得导师赞赏,增加初审、复试通过率。
但是,如何联系博导呢?
很多同学首先想到的是查官网,然后发邮件、打电话。不过这种方法无异于大海捞针,效率太低。试想,一个博导连自己直博或者硕博连读的学生都带不过来,哪里会带一个根本不了解的社会考生呢?
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熟人推荐。例如你的硕士导师,你的单位领导或者同事从中引荐一下,最起码让你的简历能够被博导看到,让你有进一步被博导了解科研能力,学术潜质的机会。
当然,很多时候熟人最难开口,因为一旦开口就需要还人情债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