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俄乌这盘棋一下子热了起来,先是莫斯科口风变了,接着平壤把“海外作战”摊开讲了,美国这边又抛出“半年内和平”的时间点。这是不是拐点到了?
先是俄罗斯那边口风明显变了,接着朝鲜干脆把 “海外作战” 摆到了台面上,美国副总统万斯又抛出个 “半年内和平” 的说法。这一连串的动作下来,不少人都在琢磨:俄乌这仗是不是真要迎来拐点了?
要说最近最引人关注的,就得算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说的那些话。他说得明明白白,普京不是不乐意谈,也不是不想见面,但见面必须有实际意义,不能搞成一场光拍照不办事的形式主义会议。
最关键的是,他直接把 “泽连斯基有没有合法签约资格” 这个问题抛了出来。这话听着像是在挑刺找茬,实际上是给谈判立了个规矩 —— 谁来签字、签了算不算数、以后能不能执行,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门槛,含糊不得。
俄方这时候把门槛抬高,其实是在争取谈判的主动权。毕竟文件得能执行,条款得能验收,不然一步走错,后面全是麻烦账。紧接着,拉夫罗夫还把谈判顺序排好了:先谈安全问题,再谈领土问题。
对俄罗斯来说,边界线往哪边挪一公里两公里,固然重要,但远远没有 “消除从乌克兰境内发出的安全威胁” 来得要紧;还有那些在乌境内的俄语居民,他们的安全感也得保障;俄军也承诺不会主动攻击非军事目标。这些话说出来,就是在明确谈判的重点在哪儿。
这边俄罗斯刚把话说清楚,美国那边就有了回应。副总统万斯最近在采访里说,俄罗斯已经为解决冲突做出了 “重大让步”,愿意在不少要求上表现得灵活些。他觉得俄乌冲突不会马上结束,但希望能在半年内实现和平。
这话听着挺乐观,但背后的算盘打得很精。要知道特朗普前几天还放狠话,说要是两周内和谈没进展,就对俄罗斯搞 “大规模制裁或关税”,甚至可能 “撒手不管”。
这就有意思了,特朗普把狠话放前面,十天半个月就催一次,这是在施压;万斯把时间拉长到半年,这是在给谈判留操作空间。政治就是这么个节奏,短期的狠话用来催进度,长期的时间用来做文章。
万斯还划了两条线:美国不会往乌克兰派地面部队,同时手里的制裁工具也不会扔。这分寸拿捏得很到位 —— 既不让美国自己掉进战争泥潭,,又不把压箱底的手段全亮出来。不过他也承认,新的制裁未必能直接促成停火,这话倒是说了句实在话
毕竟制裁这东西就像个阀门,关得太死,对方资金周转、零件供应、运输路线都会出问题;但有时候打开个小口子,又能换来某些条款的执行。现在看来,美国是想一边保持压力,一边推动谈判,只是这平衡可不好找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万斯坦言美国已经多次联系中国,希望中国能帮忙推动和平进程。这可不是客套话,俄方早就表态欢迎中国介入,只是乌克兰和欧洲那边在公开场合还没松口,估计还在盘算面子和主导权的问题。
这种时候,私下沟通往往比公开喊话管用得多。至于能不能把中国 “写进” 停火协议和安全保障的文件里,现在还没有公开消息,只能说 “有待官方确认”。但有一点不用怀疑,真要想把谈判往前推,没有一个两边都听得进去的沟通者,这谈判桌可不好摆稳。
说到战场局势,大家估计还记得乌军之前越境打到苏贾那事儿。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三月,那场仗打了整整七个月,乌军一度控制了库尔斯克地区 1250 平方公里的土地和 92 个定居点,把那里当成了重要的战略据点。
泽连斯基当时大概把这儿当成了扭转战局的筹码,可没想到今年三月局势突然反转。俄军搞了场代号 “管道行动” 的突袭,几百名特种兵钻进直径不到 1.5 米的废弃天然气管道,爬了 15 公里,在里面待了四天,就为了找机会从乌军后方发动攻击。
这场突袭真是把乌军打懵了。俄军从管道里钻出来才半小时,乌军就开始往管道扔集束弹药,可已经晚了。乌军一下子陷入恐慌,纷纷往一座被毁的桥梁逃窜,连装备都扔了,只能徒步跑路。
没过几天,俄军就收复了苏贾市区,到三月中旬,乌军基本退出了库尔斯克所有占领的土地。这场持续七个月的拉锯战,终于以俄军收复失地告终。有分析说,乌军失去库尔斯克这块 “唯一的领土谈判筹码”,在和谈中的地位肯定要受影响。
就在这场关键战役前后,朝鲜那边的动作突然密集起来,这才是 “朝鲜发了狠” 的真正含义。最近朝鲜举行了国家授奖仪式,领导人金正恩亲自给 “朝鲜人民军海外作战部队” 的指战员颁奖,把共和国英雄称号、国家勋章和奖章一个个授出去。
他还去追悼壁献花,向牺牲的官兵默哀,挨个接见遗属,安慰他们。朝中社还把作战纪录片播了出来,连作战时间、战场画面都给得清清楚楚。
这一串操作可不是摆摆样子,而是明着告诉所有人:我们派兵出过力,我们有士兵牺牲,我们把这事写进国家记忆里了。紧接着,俄朝双方就确认在库尔斯克方向有 “联合作战”。到这一步,外界之前的各种猜测总算坐实了 —— 朝鲜确实派兵帮俄罗斯了。
这对谈判的影响可不小,简单说就两条:俄罗斯的 “后方弹药库” 更稳了,谈判的底气自然更足;而乌克兰和它的盟友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 —— 对手的弹药供应现在不是一条线,而是两条线了。
有人可能会问,朝鲜都把 “海外作战” 公开了,之前的制裁还有用吗?其实制裁这东西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。
就算制裁再严,只要有另一个国家愿意公开帮忙,那些资金、零件、运输的渠道总能找到突破口。现在俄朝联手,等于给俄罗斯的补给加了道保险锁,美国和欧洲的制裁效果难免要打折扣。
这时候再看泽连斯基的处境,就有点微妙了。前段时间他去美国见特朗普,罕见地改变了着装,放低了姿态,10 秒内说了 4 次 “谢谢”。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猜,美国暂停对乌军援后,乌克兰的日子不好过。现在俄军不仅收复了库尔斯克,谈判的条件还提得明明白白,泽连斯基就算想谈,恐怕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手里还有多少筹码。
参考资料
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