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。
大明初定,百废待兴。
朱元璋深知,国之根本,在于钱粮。盐铁专营,乃是国库充盈的关键。
他从朝中选出三名官员,派往南方的富庶盐场,限期三月,考核其治盐之能。
三人中,张德与李诚皆是能吏,他们运用手段,使盐税收入激增三成。
唯独第三人,赵谦,他的盐税不增反减。
朱元璋大怒,准备问罪。
可当他看到赵谦上报的奏疏后,却久久未语。
“传赵谦觐见!”
那一句简短的旨意,预示着一场关于“权术”与“德行”的较量,即将拉开帷幕。
01
淮南盐场,自古便是大明朝廷的“聚宝盆”。
这片富饶的土地,承载着巨大的财政压力。
洪武年间,朱元璋对官员的贪腐深恶痛绝,他深知,盐铁之利,最易滋生蛀虫。
于是,他定下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考核:选派三名官员,分别前往淮南三处主要盐场,为期三月,考核其治盐之绩。
三月后,无论成败,皆需回京复命。
被选中的三人,皆是初出茅庐,踌躇满志。
张德和李诚,乃是饱读兵书的儒生,深谙“严刑峻法”的治国之道。他们认为,盐税的增收,只需果断打击走私,严格征收,便可立竿见影。
赵谦,则相对低调,他曾是朱元璋身边的文吏,以心思缜密著称,但行事风格偏向稳健。
临行前,朱元璋在乾清宫召见三人。
“朕给你们三月时间。盐是国之命脉,尔等若能使盐场税收有增无减,朕必有重赏。若敢中饱私囊,或使盐场混乱,朕必严惩不贷!”朱元璋的目光如炬,扫过三人。
张德与李诚立刻抱拳:“陛下放心,我等必不辱使命!”
赵谦只是深深俯首,一言不发。
朱元璋微微皱眉,他更喜欢张德和李诚这种直言不讳的姿态。
02
三月时间,如白驹过隙。
张德主政的盐场,率先传来了捷报。
他雷厉风行,直接将盐引的发放收紧,所有私贩者一律下狱,甚至连一些与盐商有瓜葛的小吏,也受到了严酷的审讯。
“张德果真有手段!”朝堂之上,有官员赞叹。
短短两个月,张德治下的盐场税银,比往年同期增加了近三成。
李诚的手段则更为精妙。他没有采用张德的“一刀切”,而是深入研究了盐场的供需关系。
他发现,一些偏远的乡村地区,百姓获取盐引困难,但私下交易活跃。
李诚果断开辟了新的盐引发放点,同时与当地乡绅合作,以稍低的成本将盐引放出,迅速扩大了官方盐的销售范围。
同样是两个月,李诚的盐场税收,也增加了三成有余。
朝堂之上,众人皆视张德和李诚为“治盐奇才”,纷纷猜测,他们定能获得朱元璋的重用。
朱元璋龙颜大悦,对二人赞赏有加。
“这才是我大明朝需要的官员!懂得变通,更懂得国库的压力!”
03
唯独赵谦的盐场,消息迟迟未至。
三月期限将至,才有宦官从赵谦治下的盐场带回奏疏。
朱元璋本以为赵谦是办事不力,或是暗中贪墨,心中已生怒火。
他接过奏疏,目光扫过开头,脸色瞬间阴沉下来。
“减税?他竟敢减税?!”朱元璋猛地拍案而起,椅子都被震得晃动。
奏疏中明确记载,赵谦在任的三个月里,盐税收入不仅没有增加,反而比往年同期下降了近一成。
“好一个赵谦!朕命他去增收,他竟敢给我减税!看来是与盐商勾结,将国税化为了私利!”
朱元璋怒不可遏,立刻命人将赵谦押解入京,准备下狱问斩。
张德和李诚站在一旁,心中既庆幸又有些不平。他们认为赵谦是沽名钓誉之徒,利用“减税”的幌子,行贪墨之实。
“陛下息怒,此人定是胆大妄为!”张德拱手道。
“臣以为,应严查其账目,看他私藏了多少银两!”李诚附和道。
就在押解的官兵即将到达午门时,朱元璋忽然感到一丝不对劲。
赵谦为人谨慎,绝非愚蠢之辈。他如果贪墨,绝不会留下如此明显的“减税”把柄。
“且慢!”朱元璋大吼一声,制止了行刑。
“将那奏疏拿来,朕要亲自看看,他减的究竟是哪里的税!”
04
奏疏被呈上。
朱元璋强压怒火,开始细读赵谦的报告。
报告详细记录了赵谦上任后对盐场情况的调研:
第一部分:盐引发放与私贩问题
赵谦指出,张德和李诚的手段虽然立竿见影,但过于激进。他们严厉打击私贩,使得大量依靠贩盐为生的百姓失业,甚至铤而走险,铤而走险,铤而走险,铤而走险,铤而走险,铤而走险。
“……私贩者虽去,然其家眷流离失所,恐成流民。流民一旦生变,盐场秩序将彻底崩溃。”赵谦在奏疏中写道。
第二部分:盐场体制的弊端
赵谦发现,淮南盐场最大的问题,是盐场的“代盐制”——即由地方士绅承包盐引的生产和运输。
这些士绅,往往与当地的豪强勾结,通过低报产量、虚报运输成本等方式,将本应归于国库的利润,尽数收入囊中。
“……盐引之利,尽入豪绅之手,朝廷所获,不过其三成耳。”
第三部分:赵谦的“减税”
为了打破这种局面,赵谦采取了激烈的措施:
他没有急于增加税额,而是暂停了对盐场核心士绅的盐引供应,同时,他将原本由士绅垄断的盐引,以极低的成本(接近成本价),向周边的贫苦百姓发放。
“……此举虽使本月盐税收入锐减,然其目的是为了**‘破局’**。”
赵谦的奏疏写道:“吾以微薄之利,换取百姓对盐政的信任,亦是让那些与豪绅勾结的吏员,因无利可图而退却。此为‘以退为进’之策。”
他承诺,在接下来的数月内,随着新体系的建立和私贩网络的瓦解,盐税收入将实现‘暴涨式回归’。
朱元璋的脸色从铁青逐渐转为凝重,最后,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。
张德和李诚的增收,是“术”,是急功近利的技巧;而赵谦的减税,却是“道”,是治国安邦的根本。
他们解决了表面的走私问题,却加剧了内部的矛盾;赵谦则是在动摇根基,虽然代价是短期的税收损失。
朱元璋深吸一口气,心中的怒火彻底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震撼。
他猛地站起,看向被押在殿外的赵谦。
“将赵谦带上来!”
05
赵谦被带入大殿,他脸色苍白,却站得笔直,双眼紧闭,仿佛已做好了赴死的准备。
朱元璋居高临下地看着他,殿内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。
“赵谦,你可知罪?”朱元璋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
赵谦缓缓睁开眼,目光坚定地迎上朱元璋的目光,他没有回避,也没有求饶。
“臣知罪,臣知罪于未能按陛下旨意,在三月内使盐税增收。”赵谦沉声说道,“但臣问心无愧,此减税之举,乃是为国计长远考量,非为私利。”
张德和李诚闻言,立刻出列反驳:“陛下!长远考量,岂能以损害国库为代价?我等短短三月,便为国库增收三成,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功劳!”
李诚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。
朱元璋抬手制止了他们,目光锁定了赵谦:“你如何解释,你用极低价格发放盐引,让那些盐商的利润被民众分走?”
赵谦上前一步,单膝跪地,语气慷慨激昂:“陛下,臣是看穿了淮南盐场的‘代盐制’弊端。那些士绅豪强,他们将盐引视为私产,层层盘剥,朝廷所获,不过是他们施舍的残羹冷炙。”
“臣以减税之名,行‘破局’之实。臣将低价盐引分发给百姓,非为施恩,而是要让他们尝到国家盐的甜头,让他们明白,真正的利益在朝廷,而非在那些盘剥百姓的盐商手中!”
“此举,是暂时断了那些豪强的财路,让他们惶恐不安,不得不与臣合作。臣宁可短期内损失一成税银,也要彻底瓦解他们与地方吏员的利益共同体!”
赵谦的声音铿锵有力,每一个字都直击要害。
“陛下,张德与李诚之法,是‘术’,是治标不治本。他们用高压手段,只会让盐商将成本转嫁给百姓,让百姓怨声载道,最终只会逼出更大的私贩集团。今日增收三成,他日必有十倍之损!”
“而臣之法,是‘道’。臣宁愿暂损国库,也要重塑盐政的秩序,让盐利回归朝廷,让百姓真正受益于国家。只要百姓心向朝廷,盐税的增长,将是水到渠成,且源远流长!”
06
朱元璋听得心神俱震。
他深知,张德和李诚的手段,正是他平定天下时所用的“术”,是快速达成目标的方法。
但治国,远比打天下要复杂。天下既定,若继续沿用“术”,则国将不宁。
他需要的是“道”——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。
“你如何保证,你所说的‘暴涨式回归’?”朱元璋冷冷地问,这是对赵谦最大的考验。
赵谦从袖中取出一份详细的“盐政改革方案”,这份方案极其详尽,甚至包括了未来五年内,盐引的发行量、运输路线的优化、以及对新加入盐业的百姓的扶持计划。
“陛下,此为臣在任三月所拟的细则。臣已在新盐引发放点,安排了信得过的老卒驻守,确保盐引流入正途。臣相信,不出半年,盐税收入将至少恢复至平时的水平,并在此基础上,实现稳定增长。”
朱元璋接过那份方案,快速浏览。
他看到了赵谦对基层运作的深刻理解,对人性的洞察,以及对未来风险的预判。
他忽然明白了,赵谦的“减税”,并非无能,而是他为了赢得更大利益,所付出的必要成本。他用短暂的“示弱”,换取了对整个盐业体系的重塑权。
“张德,李诚。”朱元璋缓缓开口,语气中带着一丝失望,“你们之功,在于‘增’,但你们的局限在于,只会看到眼前之利,不懂得如何‘破局’。”
“你们的法,让盐商胆寒,但更让百姓心寒。一旦朕收手,他们必将卷土重来。”
朱元璋的目光重新落在赵谦身上,他的嘴角,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。
“赵谦,你敢于在朕的眼皮底下‘犯错’,证明你的心中,装的是江山社稷,而非一时之功名。”
07
“张德、李诚,你们的功劳朕记下了,退下吧。”朱元璋挥了挥手,示意二人退到一旁。
两人脸色煞白,他们做梦也没想到,增收三成的功劳,竟不如赵谦的“减税”来得有价值。
他们明白了,皇帝要的不是一个会增加收入的账房先生,而是一个能保证国家命脉永不枯竭的掌舵人。
朱元璋走到赵谦面前,亲手扶起了他。
“赵谦,你可知,你此举,犯了欺君之罪?”
赵谦坦然道:“臣知。但臣更知,君王之愿,在于国泰民安,而非虚报数字。”
朱元璋哈哈大笑,笑声洪亮,响彻殿宇。
“说得好!国泰民安,才是朕的愿望!”
他转身,面向群臣,声音庄严而洪亮:
“朕用三月时间,试探诸臣之心性。张德、李诚,尔等精于术,可为一方之才,朕命你们去地方任职,辅佐地方官员,治理水利,以‘术’谋‘利’,不可再有失察!”
“而赵谦……”朱元璋的声音一顿,目光锐利如刀,扫过朝堂上的每一个人,“赵谦,你以退为进,以小失换大得,此乃真正的治国之才!”
“朕命赵谦,即刻升为盐铁总管,掌管天下盐铁、矿产一切事宜!!”
此言一出,满朝哗然。
所有人都没想到,朱元璋竟会如此破格提拔一个“减税”的官员。
张德和李诚脸色如同死灰,他们明白了,在皇帝的眼中,眼前的数字,远不如长远的布局重要。
08
赵谦没有推辞,他知道,这不仅仅是荣耀,更是沉重的责任。
他再次跪下:“臣领旨谢恩!臣必将鞠躬尽瘁,为陛下开创万世之盐利!”
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。
他知道,盐铁之政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赵谦的改革,必然会触动更深层的利益链条,他需要一个有魄力,更懂得权衡利弊的人来掌控。
张德和李诚退朝后,心中不服,他们私下里仍然认为赵谦是走了“狗屎运”,靠着一封奏疏蒙蔽了圣听。
然而,他们无力改变皇帝的决定。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赵谦开始着手推行他的《盐政改革纲要》。
他首先做的,便是将那些曾经在三月内增收三成的盐场,纳入重点监管范围。
他没有惩罚张德和李诚,而是将他们安排到相对稳定但资源丰富的地区,让他们继续发挥“术”的优势,为地方积累财富。
赵谦则将精力放在了那些最混乱、最难以管理的盐场。
他用赵谦的方式——先以低价盐引收买民心,再以雷霆手段瓦解地方豪强的垄断,最终实现税收的稳定增长。
仅仅一年后,淮南盐场的税收,不仅恢复了往日水平,更比朱元璋最初的预期,增加了近四成!
这个数字,让张德和李诚彻底哑口无言。
他们曾经的“增收三成”,原来只是在既有体系下的榨取,而赵谦的“减税”,则是为整个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朱元璋看着赵谦递上的季度报告,他心中感慨万千。
他明白,治国之道,不在于追求一时的完美,而在于懂得取舍,懂得在“术”与“道”之间找到平衡。
09
赵谦成为了朱元璋最信任的理财大臣之一。
他深谙帝王之心,也深谙民间疾苦。
他知道,自己的成功,在于他敢于在皇帝面前,展现出对“长远利益”的坚持,而非对“短期政绩”的迎合。
他没有忘记那三位官员的命运。
张德和李诚,在地方任上政绩斐然,成为地方富庶的典范,但他们的影响力,始终无法与赵谦在中央掌控的盐铁大权相比。
至于赵谦本人,他从未居功自傲。
他深知,皇帝欣赏的,是他那份敢于“牺牲”的勇气。
他将盐铁的利润,源源不断地送入国库,为大明王朝的稳固奠定了坚实的财政基础。
10
数十年后,朱元璋回想起初选盐铁官的往事,他常对身边的近臣感叹:
“朕曾以为,能臣,便是能增加收入的臣子。但赵谦教会了朕,真正的能臣,是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臣子。”
“张德、李诚,他们能让朕今日欢喜,却可能让朕的子孙忧愁。”
“而赵谦,他敢在朕面前‘减税’,正是因为他心中,装着的,是千秋万代的社稷。”
赵谦,这位因“减税”而得宠的官员,最终成为了大明王朝最稳固的财政支柱之一。
他用一次看似失败的考核,赢得了皇帝的信任,也为后世的官员,上了一堂生动的、关于“权术与德行”的课程。
创作声明:本文为虚构创作,请勿与现实关联。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。
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