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旧时光的回响
那天,我站在绥芬河中东铁路记忆馆的门口,寒风裹挟着雪粒扑面而来,远处的铁轨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。我紧了紧围巾,思绪却被拉回了小时候。那时,我常跟着祖父在铁道边散步,他总爱指着那条蜿蜒而来的铁路,说:“这是条有故事的路,走过了风霜雨雪,也走过了人世变迁。”
我问他:“这条铁路有多老了?”
祖父笑着摸了摸我的头:“比你还老得多,比你爷爷我,也老。”
如今,我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孩子,而祖父也早已长眠于铁道旁的山坡上。可那条铁路依旧在,只是换了个名字,成了“中东铁路记忆馆”的一部分。
二、记忆馆里的故事
走进记忆馆,仿佛穿越了时间的隧道。馆内灯光柔和,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、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工具,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尘封的历史。我站在一张1903年的地图前,耳边仿佛又响起了祖父的声音。
“那时候,这铁路是沙俄建的,后来日本人也来过,再后来,才真正属于我们自己。”
我轻轻抚摸着展柜玻璃,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。展馆的一角,是一间复原的铁路职工宿舍,木床、煤油灯、旧式收音机,一切都那么熟悉,仿佛祖父就坐在那张木椅上,手里还拿着他最爱的铜烟锅。
“你爷爷当年就是这铁路局的工人。”一位讲解员阿姨走过来,看我驻足良久,轻声说道,“他是不是也在这条线上跑过车?”
我点点头,眼眶有些湿润:“是的,他开过蒸汽机车,后来还当过调度员。”
她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那你今天来,就是回家了。”
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,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冬日的清晨,祖父牵着我走在铁轨旁,嘴里哼着那首老歌:“火车火车呜呜响,跑过山岗和村庄……”
三、铁路边的守望者
在展馆的二楼,我遇见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,他正坐在窗边,静静地看着窗外的铁道。我走过去,轻声打招呼:“老先生,您也来看铁路历史?”
他转过头,眼神中透着温和的光:“我不是来看历史的,我是来回忆过去的。我在这条铁路上干了四十多年,从蒸汽机车到电力机车,我都经历过。”
我坐下,听他讲起那些年的故事。他说,最难忘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冬天的一次抢修任务。那天大雪封山,列车在半路抛锚,他和同事们顶着风雪走了十几里地去抢修。
“那时候没有现在的设备,全靠人扛、手拉。但只要火车能动,我们就得动。”
他说到这儿,声音有些哽咽。我看着他布满皱纹的手,仿佛看到了那些年他在风雪中奔跑的身影。
“现在退休了,我还是经常来这附近转转,听听火车的声音,心里就踏实。”
我点点头,心里泛起一阵酸楚。是啊,铁路不只是铁轨和机车,更是无数人用青春和汗水铸就的记忆。
四、百年铁轨,依旧铿锵
走出记忆馆,太阳已经西斜,铁轨在余晖中闪烁着微光。我站在站台上,看着一列火车缓缓驶过,汽笛声悠长而深远。那一刻,我仿佛看见了祖父年轻时的模样,也看见了那位老铁路人曾经的背影。
这条铁路,承载了太多人的梦想与坚守。它见证了时代的更迭,也见证了个体命运的沉浮。它不是冰冷的钢铁,而是温暖的记忆。
#挑战30天旅行不断更#
我深吸一口气,心中满是敬意与感慨。百年铁路,依旧铿锵;百年记忆,永驻人心。
五、尾声
回望记忆馆的门牌,我忽然明白,来这里不只是为了了解历史,更是为了寻找一种精神的延续。那些曾经在这条铁路上奔波的人们,用他们的坚韧与执着,铺就了我们今天前行的道路。
风吹过,我仿佛又听见祖父在耳边说:“孩子,记住这条路,它不只是通往远方,更是通往我们的根。”
我点了点头,转身离开,脚步坚定,一如那条永不沉默的铁轨。
配资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